Skip to main content






靈恩運動發展簡介       賴瑞珍牧師                7-12-2021

 

靈恩運動發展

 

根據周功和 (〔榮耀光中活水泉〕, Ref. 1),許多人把靈恩運動(Charismatic Movements) 的歷史分為三個階段,稱為三“波”。

 

  1. 第一波靈恩運動也稱為 〔五旬節運動〕,由1901年開始。他們的立場是:

(1). 新約聖經所講的每一種恩賜 〔聖靈所賜的才能〕,今日都仍舊賜給教會。

(2).〔聖靈的洗〕是得救後另一次的蒙恩,使信徒得到能力。每位信徒都應當追求此經歷。

(3).〔說方言〕是聖靈的洗的外在表號 (Sign)。所謂「說方言」,就是被聖靈感動,說出自已不明白的「話語」來。

 

這一波靈恩運動產生了一些〔五旬節〕教派。

 

  1. 第二波靈恩運動是1960年代與1970年代在各基督教教派與天主教中所發生的復興運動。

受這一波影響的信徒,一般來講,沒有另立新的教派,乃是留在自己原來的宗派中,從事更新的事上。

 

他們追求新約聖經中所提到的每一種恩賜,包括先知講說、醫病、說方言、翻方言、分辨諸靈等恩賜。不過,在「聖靈的洗」的課題上,第二波的信徒彼此之間有不同的意見。他們一部份贊同五旬節派的立場,認為「靈洗」是得救後另一次的經歷,但部份卻不認為如此。至於說方言是否為靈洗的表號,他們的意見也不一致,部分認為說方言是靈洗的表號,部份認為不是。

 

  1. 第三波靈恩運動也稱為 〔葡萄園運動〕。因為領袖溫約翰 〔John Wimber,1934-1997〕曾是加州Anaheim的葡萄園團契的牧師,生前曾領導葡萄園教會系統。

 

這運動在1980年代興起。認為信徒應該有新約聖經所提到的每一種恩賜,並且福音傳播時,應該有神蹟奇事彰顯。

 

不過,在神學立場上,他們與五旬節派有不同的看法。第三波的領導階層認為聖靈的洗是重生得救時所領受的恩典,不是得救後另一次的蒙恩。聖靈的洗不是聖靈充滿。一個人被聖靈充滿時也不一定會有說方言的表記。他們認為今日仍然有方言的恩賜,只是不如五旬節派般強調方言。

 

有些時候,第三波人士自稱為〔福音派〕,而非〔靈恩派〕。其實,廣義的福音派包含三波靈恩派的信徒,因為他們都接受聖經的權威,以及福音派所堅持的基要真理,又積極地傳福音。

 

有些福音派的信徒,一方面承認今日仍有神蹟奇事,但同時又在靈恩運動裡,看到許多亂象以及恩賜的誤用,因此既對靈恩開放,又對靈恩運動保持一定的距離。這一類的福音派信徒很多,可以稱為「敞開又謹慎」族群.

 

另外,按教會增長學者魏格納 〔Peter Wagner〕的分析,在1990年代,有一個新的〔使徒性教會運動〕崛起。這運動的特徵是有一些教會網絡的形成。

 

有別於傳統的宗派,這種教會網絡的核心,是一超大型的教會,而它的主任牧師,即該網絡的領袖。這些主任牧師,都是非常有信心,有恩賜的人。他們就是所謂的〔新使徒〕。這些超大型的教會,一般來說,都是靈恩派的,或者是期待靈恩的「敞開謹慎」派。

Ref. 1: 周功和, 〔榮耀光中活水泉-- 論救恩與靈恩〕,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,台北,台灣, 2004